滴滴出行App陷入了一场全网封堵的风暴。这一事件从7月4日开始,应用商店下架了滴滴出行App,接着7月7日,滴滴出行在支付宝和微信小程序内同时下架,甚至微信支付的交通出行服务也不再提供滴滴出行的选项。滴滴的官方网站也不再提供App的下载。这一系列举措引发了广泛关注,让人们开始思考滴滴出行究竟发生了什么。
然而,就在滴滴出行似乎被全面封杀的时候,中证君却发现在搜索引擎中搜索“滴滴出行下载”,仍然有一些“漏网之鱼”能够提供下载。这些第三方下载网站在互联网上顶风作案,试图绕过封锁,让用户继续下载滴滴出行App。但问题是,通过这些第三方渠道下载的滴滴应用程序是否合法?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7月4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并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参照国家有关标准,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
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表示,网信办已经发出通知要求滴滴App下架,如果有机构不履行,则属于违法行为,将被处罚。违反网络安全法规定的网络运营者将面临责令改正和罚款的处罚。
另外,律师许浩还提醒用户,即使发现有网站提供软件下载,也要格外注意安全风险。这一事件的背后,不仅是对滴滴出行的监管加强,也是对整个互联网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警示。
滴滴出行在这次风波中股价受到了重创,美东时间7月7日,滴滴出行股价下跌了4.64%,报收11.91美元,跌破了每股14美元的发行价逾10%。
总市值也回落至5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00亿元。这一事件也引发了投资者对滴滴未来发展的担忧,滴滴出行将如何应对这一危机,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
此外,国家网信办在7月2日发布通报,宣布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停止新用户注册。7月4日晚,国家网信办官微发布通报,确认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滴滴出行的监管力度。
总的来说,滴滴出行的风波不仅让公司陷入危机,也引发了对整个互联网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的深刻思考。滴滴出行成为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出台以来首次被公开实施网络安全审查的企业,这一事件对所有已在海外上市或计划海外上市的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及其供应链相关企业都提出了严峻的警示。如何在保障用户隐私的前提下发展壮大,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这个信息时代,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已经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