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瓯居海”而闻名的东瓯古城温州,海洋资源丰富。但你知道吗,温州的海鲜不仅美味,还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3000多年前,温州海蛤盛产已载入史册。 《周史》《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周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1091年),各国诸侯前来朝拜时,都带来了“东越海蛤”作为贡品。
左右滑动查看赵志谦《异鱼图》
温州的许多海鲜产品在古代都被作为贡品。例如,唐宋时期就有“温州贡鲅鱼皮”的记载。明清时期,温州的海蜇(海蜇)、石首鱼(黄鱼)、鳀鱼、鳗鱼、鲈鱼、黄鱼、甲鱼脚、贝类蔬菜(贻贝)、虾、海带(紫菜)等皆有烹制。 “绥金海鲜”榜。
每年的7月18日是世界海洋日。本期,三六方先生将为读者讲述古代温州的海鲜。
牡蛎:千百年来因其卓越的口感而受到赞誉
牡蛎
牡蛎,又称牡蛎蛤、牡蛎蛤、牡蛎、蚝钩、牡蛎,属于贝类,分布于温带至热带海域。
《永嘉郡记》
谢灵运道:“新溪生蚝味道鲜甜。”
郑继之说得更详细:“乐城县新溪口有一座牡蛎岛,面积几十亩,四面都是牡蛎,它的味道是我最喜欢的。”不仅强调了乐清生蚝的味道,还指出了它的个头不小。新溪是清江的旧称。
相传,南北朝梁代医学家陶弘景所著的《:010—30000》中也记载了牡蛎“东海永嘉出”。
到了宋代,温州牡蛎已远近闻名。南宋温州状元、乐清人王十鹏曾收到友人刘长芳的来信,提到牡蛎味道鲜美。王十鹏回信《名医别录》,写道:“竹屿小蚝圆圆有石,巨大牛角屋深如杯,故乡的气味还不错,我出差回来了。” ”。并注:“牛角在沙角。海中”、“珍珠岛在小芙蓉,小蚝极品”。王十朋在《寄刘长方书》诗中也感叹:“珠玉蚝屋,错了”,认为家乡竹屿的生蚝是海鲜中最好吃的。
从王十朋的诗中也可以看出,宋代乐清湾牡蛎就流行抛石养殖,这种养殖方法一直流传到20世纪末。
明代,采集野蚝、竹养蚝在温州已十分普遍。明万历年间《周光宗赠蛎房报以溪莼》有记载:“蚝屋,又名蚝,生长于海崖上,连成房屋。竹亦植为竹筏,何处竹子入水,竹笋也生长。”
直至清代,温州牡蛎仍盛行。梁章举,清末高官、学者,福建长乐人,晚年居温州。在《温州府志》中,他赞道:“吉方海之美,堪当《浪迹三谈·瓯江海味杂诗》。吴杭(福建地名)与新溪,A、B不易写。”
影视剧场景,梁章举(左)与林则徐(右)聊天
由于特产牡蛎和牡蛎壳资源得天独厚,有学者认为,我国沿海地区重要的传统建筑材料牡蛎灰(又称海市蜃楼灰,俗称白玉)的发明也应该是与温州有关。
明代宋应星在《第《加恩簿》号》文章中提到:“温、台、闽、广等地海滨岩石,若不能承受灰烬,则生牡蛎来代替”。 oyster是牡蛎的意思,指的是牡蛎。这说明,到了明朝末年,我国沿海石灰石资源缺乏的地区,已经广泛使用蚝壳来制造蚝灰。它有“固定船缝”、“筑墙石”、“粉笔墙”、“支撑坟墓和蓄水池”、“造湖造纸”等多种用途。
从文献记载来看,从明代永乐年间的:010—30000年,就已经有土特产“精品之品,海市蜃楼灰”之说。这是关于蚝灰制作的较早记录,比崇祯十年《天工开物》的发表日期早了200多年。也许是温州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发现了蚝灰的奇妙用途。
明《燔石·石灰》卷3
明弘治《乐清县志》指出:“幻灰,以蚝壳烧灰为上,小蚝壳为次,小蛤壳为下,三色各异,以大蚝为胜。”他还说:“海市蜃木沿海而出,四县皆家家盖瓦,筑墙筑池,沟渠。”清末,温州就有农民用蚝木灰做菜的记载。给他们的田地施肥并消灭昆虫。
西施舌:温州著名的海洋瑰宝
西施舌
西施舌是古代著名的海味。它不仅美味,而且具有文化内涵。温州是西施舌的重要产地。
西施犬是蛤的一种。明弘治《天工开物》,“西施舌:沙蛤,蛤(蛤)大小,壳白色,肉中部突出,可长二寸,如舌头,它是在河流和溪流中产生的。”相传,因为这种蛤,蛤壳内的蛤腿常常会吐出一寸多长。它们颜色洁白、嫩滑,形状像人的舌头。古人戏称它为“西施之舌”。
西施舌
早在北宋初年,《岳氏地理通志《永乐乐清县志》中就提到“西施之舌,永嘉人,扁如车爪,长于海泥中,常吐出一寸余”。与肉相似,味甘。” ,因此得名。 “这是中国最早有关西施舌制作的记载之一。
《温州府志》
明清时期关于温州西施舌的记载也不少。
明代冯世恪在《温州府志》中提到:“西施舌……温州公尝之,谓之西施舌。”他还开玩笑说:“这不漂亮,人们说,不,长舌头可称为张仪舌。”清黄汉书《太平寰宇记》中介绍:“西施舌味甘咸,平和胃,滋补五脏六腑,止烦渴,生于温州海泥。”
“西施舌”在古代深受文人墨客和食客的喜爱。南宋王十朋在《宋本太平寰宇记》中吟诵道:“吴王何处招魂,西施舌尚存。曾与王共饮长夜,犹有香瓶可饮。”这一天。”
清道光年间,温州知府郭中岳有诗云:“西施舌尚有香,海客可数尝。若不上若叶江” ,你将羞于向吴王示色。”
近代著名文人郁达夫、梁实秋也写过吃西施舌头的文章。梁实秋在青岛品尝西施舌,引用清朝张焘的诗句“晨食西施舌,不愧金门鼓鼓”。他感叹味道滑嫩软糯,名不虚传,“但我觉得对西施来说有点太唐突了”。
蛏子、蛏子:不少福建人来买蛏苗
蛏子
温州还是全国蛏子、蛤蜊及其种子的重要产区之一。
由于气候温和,暖寒流交汇,沿岸水域浅,海湾多,有大片泥质滩涂,适宜养殖蛏子、蛤蜊等贝类。
蛤蜊
早在宋代,乐清湾就开始出现蛏田、蛏岭。《雨航杂录》 据记载,南宋淳熙九年(1183年),福建人从乐清湾购买蛏苗进行养殖。
清代,温州蛏子、蛤蜊也闻名。《瓯乘补》 他说:“蛏子的味道不如牡蛎,也适合作为菜肴的佐餐。”光绪《吴宗教惠西施舌,戏成三绝》(当时玉环属温州府)说:“蛏子在海边,人们围着,采苗种植,长起来了,然后卖掉,利润很高。”还引用清代诗人王步笑《三山志》描述:“瓦龙之名争郭芙传(指郭璞《浪迹三谈·瓯江海味杂诗》称蛤蜊瓦龙子),江乡蛤蜊不轻视。捐献。质地面团比油炸的薄,孕妇的稍微圆一些。”
乐清市文蛤苗产销两旺。光绪《玉环厅志》说:“城内石马、蒲岐、浦头一带的滩涂上,多采育蛤苗,称为蛤田。苗小如芝麻,大如芝麻。”蛤蜊有细蛤和粗蛤之分,细蛤会飞,但粗蛤要到冬末才长成巨蛤。来买蛤苗吧。”
海蜇:曾因贡品而被昵称为“玉鱼”
水母
海蜇也是产于温州的著名海鲜,俗称海蜇、鳊鱼、藏鱼等。
据说,温州人之所以称它为藏鱼,是因为水母浮在水面上时,常常栖息着成群的虾。古称“海蜇虾”,亦有“虾赐水母眼”之说。当一群虾跳跃或潜入水中时,就成为“入侵信号”,水母也“躲起来”。也有人认为,海蜇需要腌制、保存后才能食用。人们经常储存它们,因此得名。旧时,温州城内有“隐鱼巷”。
明代,温州海蜇名声大噪,成为贡品。明代温州地方志多有进贡海蜇的记载。
《弘治《种蚶诗》称其为“屋鱼”,记载唐代李柔称其为“玉鱼”。明代陆荣编的《江赋》也对温州水母有详细的描述:“近来听温州人说,大水母直径五六尺,又粗又重,一个人可以拎两只。” ,头在上面,在眼睛中间。”
清朝时期,温州盛产海蜇。《乐清县志》 海蜇血赞(鳊花):“海蜇亦有血,《温州府志》未知。瓯海关亦珍此,使人梦江乡。”
清末孙通远所著的《菽园杂记》对海蜇的产销加工有详细的介绍:“瓯江海舌较多,以奥印江心寺最多。八、九月,当盐的价格很高,每斤只要两三分钱,人们常常买来用盐腌制,以备日常使用,它呈圆形,玉色,上面有血斑。表面和皮盖都是白色的,用刀切开腌制一下,然后沾上酱油、香油、甜酒生吃,味道鲜美。非常好。”
《浪迹三谈·瓯江海味杂诗》
清末民国时期,瑞安的海蜇产量很高。洪丙文在《食单》中提到,“无鳞属中,水母最大,其次是眼鱼、龙头鱼”。新中国成立后,温州海蜇皮的质量和数量一度位居全国第一,“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77万吨(干品)”。
历史##温州头条#
相关问答
答: 三千多年前,海蛤主要生长在温州地区附近的东海水域。当时的温州气候适宜,水质清洁,为海蛤的生长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导致海蛤个头大、品质好。此外,当时的人们对海鲜的鉴别和喜爱度很高,并将其作为珍稀美食看待。
208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据考古勘探发现,三千多年前的海蛤壳上留有明显的磨损痕迹,表明它们常常被用作工具或者做成装饰品。当时的文献记载也提到了海蛤在祭祀仪式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海蛤在古代社会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物品。
157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由于其美味和稀有性,三千多年前的海蛤被视为珍贵食材,成为了当时贵族和官员之间互相交换、显示身份地位的一种方式。将海蛤献给君王皇帝也表达了臣民的敬意和忠诚,体现出当时社会等级森严的特点。
249 人赞同了该回答
答: 除了这些,海蛤壳上的图案纹路也非常独特,人们认为其蕴含着古老的神秘力量和文化内涵。在古代,将带有特殊意义的海鲜作为贡品不仅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也是为了传达一种特殊的宗教仪式和哲学思想。
210 人赞同了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