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历代驻守人员
魏延
刘备抢先一步,费尽心思占领了汉中,也没能以汉中为据点,乘胜进攻曹魏,只是撤军,自封为汉中王,并安排重要将领驻守汉中,众望所归认为肯定非张飞莫属了。张飞自己也这么认为。
然而,刘备的决定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所提将军和汉中太守竟然是魏延。有人将之理解为刘备善用人才做法。提拔魏延的阻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当张飞驻守汉中的呼声那可高呢,在攻打汉中的战斗中有力挫张郃先例,根据常理任命张飞也是情理之中,可刘备没有起用追随了几十年的张飞和赵云,还有马超,都未得大用,而力排众议重用了魏延,其中意义深远啊。
《三国志·魏延传》:“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
魏延本来是以部曲随先主入蜀的。因屡有战功,升迁到牙门将军。从现的角度来看,刘备对于镇守汉中之重任,不用张飞而用魏延,应该魏延的将略在关张之上。大致理由关、张偏将才,是偏于单挑格斗,魏延则要更善长于谋略。如果镇守荆州是魏延,可能不如关羽那么过于因刚而折,也许荆州不至于失陷了。虽然是揣测之辞,也完全是有可能的。
无论如何,魏延借此,步入名将的行业。在刘备撤回成都这一段时间,还是大举进攻东吴的时间,魏延都做到了力保国门无忧。
魏延主持汉中防务。汉中兵的任务就是死守险要,“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至于诸葛亮日后的北伐部队,主要由蜀汉的中央军担纲。
魏延镇守汉中的时间非常长,从公元219年算起,到公元230年,魏延在汉中待了十一年。在这些年的汉中守牧生涯中,魏延实现了他当初对刘备的承诺:“若(魏)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时代的汉中,成了魏军水泼不进的坚固堡垒,为蜀汉政权的艰难存在,立下了汗马大功。
蜀汉的三大边镇主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近乎清一色的武将出身,与魏国封疆大吏多数出自文官系统截然不同。蜀汉疆域实在太小了,禁不起太大的折腾,魏国丢了凉州还是魏国,但蜀汉要丢了三大边镇,干脆直接亡国了。所以只有武将出任三大边镇的督牧,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国家利益,这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一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的时代结束。
魏延之后是吴懿
魏延之后的汉中都督是车骑将军吴懿,也就是刘备的大舅子。吴懿是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魏延受冤案遭诛的背景下出任汉中都督的。和魏延相比,吴懿又多了一个特权——假节,即有先斩后奏之权,全权负责汉中防务。吴懿在汉中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三年时间,建兴十五年(公元237年)病故于任上。
王平的转正
吴懿死了,自然还有能人顶上来,第三任汉中都督是“只认识十个大字”的“文盲”讨寇将军王平。其实王平是和吴懿一起到汉中赴任的,只不过王平的职务是汉中太守,汉中防区的二把手,配合吴懿守汉中。吴懿死后,王平才转了正,继任汉中都督。
王平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他的军事作战经验非常丰富,天生就是吃乱世饭的。王平军事生涯中最有名的一场战役是场败局,就是著名的街亭之战,如果主将马谡听从王平的建议,不泥古不化地跑到山上搞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诸葛亮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北伐也不至于虎头蛇尾地收场。
当魏延守汉中时,在汉中的外面的险要之处设立了许多据点,分别派兵守住,假如魏军人来攻,直接卡住使其不得入内。百后来的吴懿、王平都根据魏延的策略进行驻守,平安度过了很多年。
姜维转变防守策略
后来姜维评价魏延这种策略:“这种办法,虽然稳当,却也不能得利。不如把这些据点撤掉了,聚集兵粮,坚守汉乐两城。敌兵攻城不破,又野无可掠,粮运不继,自然只得退兵。我们却各城的兵齐出,和游军会合,就好把他歼灭了。”姜维的这条主意其实也是挺好的,然而把敌兵放入平地,关门打狗,对于当时蜀的实力实在是有些冒险。
姜维的战略思维是“诱敌深入”,将汉中兵分散在各个险要隘口,吸引魏军进汉中,然后合而围歼之。在这种军事指导方针下,汉中都督胡济撤往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其他各个隘口均有重兵协防。元人胡三省就认为姜维此举是“自弃险要以开狡焉启疆之心,为亡国张本”。
现在看来,姜维这种“袒胸露背”的防御体系实在太过冒险,一旦魏军直插进汉中,各个小城的蜀军根本无法抵抗强大的魏军。魏西路军主将钟会带了多少人马?十几万!按姜维的这种思维,那些险要地势的军事重镇几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地利的优势荡然无存。
十几万魏军对付各自防守的蜀军小部,实在是太过轻松,各个击破就行了。从汉中防务的角度看,即使没有邓芝偷渡阴平,直插成都迫降刘禅,以魏军的整体实力,在汉中消灭分散的蜀军也不是什么难事。汉中蜀军被魏军消灭之后,刘禅想不投降也不行了。
以姜维的军事大局,为什么会这样安排呢?
这里表面上是魏延与姜维策略的差别,实质上是国力支持的差别。
魏延守汉中之所以设立据点,魏延这种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需要大量的兵力,也因此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因为有诸葛亮对内整肃以及萧何似的后勤精算所保障的,才得以落实。
在诸葛亮死后,无论是蒋琬还是费祎,抓生产的能力明显不如诸葛亮,尽管蒋琬、费祎采取保守政策,尽量不对外用兵,即使用兵也不超过一万,但是蜀国的经济还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而且最近几年,魏因内部矛盾不断,也顾不上大举进攻蜀国,即使派兵也是小股部队,小股部队是不敢孤军深入,如果敢入,就可以聚而歼之。
姜维之所以保守,是因为一者自己政治斗争不力,二者没有“萧何”精算后勤。
所以才进行了一场军事变革,改变最开始的“错守诸围”的方法,变成为“敛兵聚谷”。也就是说,由原先固要塞御敌在国门之外,变为主动放弃外围,并且坚壁清野,并将兵力收缩至汉城、乐城一线形成兵力上的优势,阻敌进入平原,继而游击侵扰,等魏军疲敝时,集中优势兵力再予痛击,以便一举歼敌。
这种作战部署已经有过实战考验,且行之有效,当时王平以不足三万的守军,击退曹爽十万大军,采取的就是这一战略。因此姜维认为交错防守营垒,虽能御敌却不能取得大的胜利,于是进行策略上的更改,目的是寻求大胜的结果。
不能说姜维的军事变革没有道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变革也需要因地、因时制宜。引敌入围战术,离不开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己必须有着强大的机动能力。可蜀汉本来缺少骑兵,机动力非常差,所以诸葛亮才在武器、整体阵法上进行改进,在平原地区,步兵对曹魏骑兵是以短搏长。
从后来实战的进程的结果来看,因缺乏纵深防线,一旦汉、乐两城被破,汉中平原即大门洞开。
蜀汉速亡到底怪谁?
所以蜀汉速亡,很大程度上源于姜维只想到了最好的结果,而没有想到最坏的结局,求“大利”而不计“大忌”。这就是姜维与诸葛亮存在的区别所在,我们一直讲诸葛亮过于谨慎,其实也不得不如此,因为蜀国实在经不起折腾,姜维恰好缺了诸葛亮的谨慎思维,可能没有事先预估到这种防守会出现的最坏情景。在急于建功策略之下,把全局置于了高风险之中。
如果不是汉中失守,邓艾不可能有条件偷渡阴平。不得不说,姜维的这一策略让让邓艾瞅准命门一招制胜,充分暴露了姜维战略布局的盲点。 蜀汉速亡,客观上姜维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用户评论
姜维的谨慎真是没话说,虽然魏延的计划很有野心,但风险也实在太大,毕竟汉中是蜀汉的命脉啊。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我觉得魏延的策略挺大胆的,要是成功了,蜀汉就离灭魏不远了。可惜,姜维太稳了,错失良机啊。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里的剧情设计得真不错,把魏延和姜维的性格特点都展现出来了,让人忍不住思考他们各自的立场和想法。
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延的计划虽然风险高,但如果成功了,真的可以扭转局势,可惜,姜维的保守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里蜀汉的命运真的很让人惋惜,明明有机会翻盘,却因为姜维的保守和诸葛亮的错误战略而走向灭亡。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真的是太考验玩家的策略了,既要考虑眼前的局势,又要顾及未来的发展,真是太难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看到魏延的计划被否决,真的感觉很心酸,他明明是一个有能力的将军,却因为姜维的保守而被埋没。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姜维的谨慎固然没错,但有时候过度的谨慎反而会成为束缚,最终导致错失良机,真是让人扼腕叹息。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里的人物刻画得非常细腻,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立场,让人感觉非常真实。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延和姜维的矛盾冲突是游戏里的一大亮点,他们的不同的战略理念也让人思考了很多。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姜维的决策有些太保守了,错失了魏延的计划,最终导致蜀汉的灭亡,真是让人惋惜。
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真的很有深度,不仅仅是简单的策略游戏,更是在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和战略思想。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延的计划固然有风险,但也是一次翻盘的机会,姜维的保守最终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让人觉得很可惜。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的剧情真的很有吸引力,让我忍不住一直玩下去,想要看看蜀汉最终的命运。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延的计划很有野心,如果成功了,蜀汉的命运可能会改变,可惜,姜维的谨慎最终葬送了这个机会。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真的让我对三国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加理解了魏延和姜维的性格和立场。
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魏延的计划最终被否决了,但他的战略思想和冒险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里的剧情设计真的很巧妙,既展现了魏延的雄心壮志,也突出了姜维的谨慎性格。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魏延和姜维的矛盾冲突是这游戏的核心,也让玩家对蜀汉的命运更加关注。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游戏真的让我体会到了历史的无情,也更加理解了历史人物的无奈和心酸。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